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谢青教授团队其博士研究生任佩佩在《EXPERT OPINION ON BIOLOGICAL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成果:“Interferon-based treatment is superior to nucleos(t)ide analog in reducing HBV-rel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t high risk”。任博士等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干扰素治疗方案对于肝癌高风险人群降低慢乙肝患者肝癌发生风险优于核苷类药物。
研究设计:1112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纳入此回顾性研究,其中682例仅接受过NAs治疗的患者定义为NAs组,430例接受过干扰素治疗(不论是否进行过NAs治疗)定义为IFN组。应用倾向评分匹配(PSM)来最小化基线差异。两组中287对患者进行了倾向评分匹配分析,为了消除既往抗病毒治疗史对肝癌发生的潜在影响,此研究还进行了初始抗病毒队列的分析。中位随访时间为5.41年。
全队列分析,IFN组肝癌发生率显著低于NAs组:研究发现,对于全队列,不论是否进行倾向评分匹配,IFN组的累积肝癌发生率均显著低于NAs治疗组(PSM前:2.7% vs 8.0%, p < 0.001;PSM后:0.5% vs6.8%, p = 0.019)。
初治队列分析,IFN组肝癌发生率显著低于NAs组:对抗病毒初治队列进行分析发现,不论是否进行倾向评分匹配,IFN组的累积肝癌发生率仍然显著低于NAs组。
本项研究提示对于HCC低风险人群,用或不用干扰素治疗未见到明显远期HCC发生率差异。而对于HCC高风险人群,治疗过程中使用过干扰素人群比从单纯使用NAs人群更能获得降低HCC发生率的远期收益。这一结果对慢乙肝患者规范分层管理尤为重要。
此项研究曾在2018年第27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做大会交流,参见报道: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对肝癌高风险慢乙肝患者的治疗获益不同